• 行业资讯
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    水灾过后,益生菌对霍乱、疟疾大声说不!

    发布日期:2018-9-6 9:38:50

    2018年,又是让人纠结的一年。就在前天,中国代表团以骄人的成绩取得了雅加达亚运会的冠军,然而同时,由于持续不断强降雨,很多地区的城市被浸泡在大水之中……

     

    “苏比”到“摩羯”,从“云雀”到“飞燕”,今年的台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
     

    而台风带来的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,也为我国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城市居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灾难。

     

    大雨导致广东多条干线公路发生中断

     

    仅广东省,就有多个市区遭受洪涝糟害。截止到92日,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广东汕头市、惠州市、东莞市、中山市等14个市27个县的120.8万人受灾,8.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。

     

    然而,广东省只是很多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的省份之一。

     

    大灾之后,预防大疫是重中之重

     

    近日被微博刷屏的山东寿光县应该说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。自台风“温比亚”登陆以来,山东寿光多地连降暴雨,降雨量之大,历年罕见。

     

    寿光15个镇街区都不同程度受灾,据统计总受灾人口达到50.5万人,涉及到89个村庄。

     

    这些受灾群众中很多人为养殖户,被冲毁的养殖大棚数量就达到2000多个。

     

    寿光羊口镇的南宅科村,尽管大雨已经过去了四天,整个村子仍然浸泡在大水中,很多家畜、家禽的尸体根本没有办法及时处理。

     

    两只幸免于难的小猪被网友称为“坚强猪”

     

    每每有大的灾难发生之后,在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展开的同时,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也是重中之重,洪涝灾害尤为如此。

     

    一方面,动物的尸体经过洪水浸泡过后,发生腐败并滋生大量细菌;

     

    另一方面,由于受灾群众无法马上恢复正常生活,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也会滋生大量细菌。

     

    而且雨水过后的潮湿天气,再加上安置点人员密集,卫生条件差,水源、食物很容易受污染,所以大灾之后,往往会有大疫紧随其后,预防传染病也成了所有善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。

     

    肠道传染病首当其冲

    由于肠道是人体寄居细菌最多的地方,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,所以肠道传染病最常见,危害性也最大。

     

    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与肠道细菌感染存在很大的关系。

     

    广东受灾的白花镇

     

    例如细菌性痢疾,感染者一般表现为畏寒、高热、腹痛、腹泻、粘液脓血便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。

     

    其病原菌可经过消化道传播,粪便、受污染的食物、水、甚至共同使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蚊虫都可能是传播病菌的途径,一旦扩散,很难控制。

     

    洪水现场的救援人员

     

    再如霍乱,由霍乱弧菌引起,为烈性肠道传染病。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,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,一般没有发烧和腹痛的症状,但是如果病情严重可导致失水性休克。

     

    最重要的是霍乱的传播速度非常快,很可能大规模流行。

     

    益生菌或能釜底抽薪

     

    对受灾地区进行消毒杀菌是必不可少的事情,但是,提高自身的免疫和预防能力,釜底抽薪,可能更有把握。益生菌对于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恢复作用一直不容小觑。

     

    实验证明,发酵食物中的乳酸乳球菌,能够大幅减少肠道内的霍乱弧菌定殖,从而抑制霍乱弧菌的繁殖和传播。

     

    医疗人员为水源消毒

     

    除此之外,双歧杆菌对于痢疾的预防也有显著效果。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。

     

    双歧杆菌属的细胞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, 形成一道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屏障,而且双歧杆菌所产生的H2O2,能够激活机体产生过氧化氢酶,抑制并消灭志贺菌属。

     

    医疗人员进行现场消毒

     

    不仅如此,维持肠道菌群平衡,抵制致病菌侵袭;促进吞噬细胞活力,增加人体免疫力,益生菌对于灾后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具有很大意义。

     

    洪水中的救援官兵

     

    灾难固然可悲可怕,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也是灾难让我们学会保护自己,学会变强变大,学会珍惜眼前。所以,在苦痛面前站起来,才是承受苦痛的意义。

     

    也许这样一点点知识的普及,对于这场洪灾来说微不足道,不过宝典君相信,在大灾面前,发光散热,不拒萤火。


    关注&咨询

    QQ咨询
    新浪微博
    微信公众号
    帮助